碳纳米纤维表面多重化学吸附位点调控及其储锌特性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Enabling Multi-Chemisorption Sites on Carbon Nanofibers Cathodes by an In-Situ Exfoliation Strategy for High-Performance Zn-Ion Hybrid Capacitors
Hongcheng He, Jichun Lian, Changmiao Chen, Qiaotian Xiong, Cheng Chao Li*, and Ming Zh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10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2-00839-z
本文亮点
1. N-OPCNF正极具有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强、Zn²⁺吸附活性位点多且吸附活性强等优点。
2. 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在40 A g⁻¹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0000次循环后表现出99.2 %的超高电容保持率。3. 提出了羰基和吡啶/吡咯氮原子之间的协同储Zn²⁺机制。内容简介
为了解决碳纳米纤维薄膜活性吸附位点少的问题,湖南大学张明教授课题组通过在碳纳米纤维上原位剥离出高吡啶/吡咯氮掺杂和羰基官能化纳米片,成功将多重化学吸附位点修饰到了碳纳米纤维表面。所获得的柔性自支撑N-OPCNF正极具有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强、Zn²⁺吸附活性位点多且吸附活性强等优点。非原位表征分析和DFT计算的结果表明,在放电过程中羰基和吡啶/吡咯氮原子都可以作为Zn²⁺宿主,而高负电性的吡啶/吡咯氮原子还可以作为强电子受体诱导羰基电荷离域,从而提高羰基对Zn²⁺的吸附活性。因此,具有多重化学吸附位点的N-OPCNF正极表现出极高的能量/功率密度(98.28 Wh kg⁻¹和33.2 kW kg⁻¹)和超长期循环稳定性(在40 A g−1的电流密度下200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9.2 %)。特别是,即使在14.45 mg cm⁻²的超高负载量下,N-OPCNF正极仍具有高电容保持率(保持初始值的66.3 %)。该项工作提出的表面工程策略有效解决了碳基ZIHCs缺乏活性Zn²⁺吸附位点的瓶颈问题,这一策略还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性能储能器件的开发中。
图文导读
如图1a所示,通过静电纺丝、氮掺杂和硝酸辅助氧化剥离技术构建了高吡啶/吡咯氮掺杂和羰基官能化纳米片修饰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图1d展示的TEM图像清楚地显示N-OPCNF的表面具有剥离出的类石墨烯状碳纳米片。随后的XPS分析表明添加三聚氰胺作为额外氮源以及硝酸氧化成功地将高比例的氮(3.71 at%)和氧(13.75 at%)引入到N-OPCNF。
II N-OPCNF电化学性能测试
III N-OPCNF储锌机制
如图3 a的放充电曲线结果所示,N-OPCNF电极的首次充电容量(168.1 mAh g⁻¹)比首次放电容量(134.5 mAh g⁻¹)高33.6 mAh g⁻¹。这也造成电极的初始库仑效率超过100 %。相反,当初始的N-OPCNF电极从开路电位充电至1.8 V时,如图3 d所示,由于对SO₄²⁻吸附,电极获得了31.2 mAh g⁻¹的容量。在接下来的放电/充电循环中,由于Zn²⁺的吸附/脱附和SO₄²⁻的脱附/吸附共存,N-OPCNF电极的充电容量(173.2 mAh g⁻¹)和放电容量(161.3 mAh g⁻¹)之间的差值显著减少。因此,N-OPCNF电极的总电容由吸附Zn²⁺产生的赝电容和吸附SO₄²⁻产生的双电层电容共同贡献。IV 储锌机理的理论模拟研究
高电负性的吡啶/吡咯氮掺杂剂不仅可以通过诱导羰基的电荷离域而大大降低羰基与Zn²⁺之间的结合能,而且还可以通过与羰基交联形成N-Zn-O键进一步促进Zn²⁺的吸附。
作者简介
本文通讯作者
湖南大学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储能材料与器件、超敏感探测器。
▍个人简介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特聘岗B),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储能材料与器件、超敏感气体探测器等研究,在Nano Letter, ACS Nano, Nano Energy,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mall等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5700余篇次,H因子42,承担国家级基金三项、省部级基金一项。▍湖南大学半导体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张明课题组招聘
岗 位:助理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1.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2. 电子皮肤;3. 仿生传感器
联系人:张老师
Email:zhangming@hnu.edu.cn
详情链接: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5070303&target=1
本文通讯作者
广东工业大学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存储与转化材料研究、高灵敏气体传感技术。
▍个人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珠江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东莞钜大特种储能研究院核心成员。主要从事高性能储能材料与高灵敏度传感技术研究。发展出晶相调控技术,插层化学调控技术提升电极离子迁移率;建立了系统的低维孔材料合成方法,改善离子扩散效率;并基于有机无机层状材料,开发出准均相碳复合材料合成技术实现分子水平碳与电极材料准均相复合,显著提升电极电子传导,实现50C超高倍率(分钟级)充放电。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CS》、《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4篇,H因子40,SCI论文总他引次数4700余次,申请专利8项。主持了3项自然科学基金与2项省部级项目。▍Email: licc@gdut.edu.cn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访问微信小程序在线阅读32个分类合集文章👇
关于我们
Tel: 021-34207624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